家乡风俗记

2022-08-23  来源:互联网 

  说起家乡的风俗,其实我懂的不是很多。只是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缘故,不觉耳濡目染,现在想来也挺有意思,值得一记。

  先从过年说起吧。记得小时候总是盼着过年,尤其是过了秋忙,放学拿着馒头就跑到隔壁大大家,盘问着什么时候冬至啊、腊八啊,听到“快啦快啦”的回答后,心里就更着急了;爸妈则不希望年来的那么快,因为过个年对他们来说很麻烦,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需要忙活好一阵子;爷爷奶奶更不想过年,过了年他们就又老一岁了,这无形中会给他们寿命快尽了的压力。

  可不管怎么着,时间不待人,不管盼与不盼,年都会如期到来。该置备的东西也一样少不了。一般都是距离大年初一的前七八天就开始了。像我们家,爸在年关接办喜事的场比较多,自己的年货什么的都得算好日子,排排号,小时候在睡梦中总能听到妈和爸轻声说着腊月26炸鱼、27蒸馒头之类的。

  到了年关的那几天,村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了。邻居两三家一同去赶个早集,一般十点左右就把鱼、豆腐、白菜、大葱等拎回家里。准备的东西肯定少不了油炸食品,有油炸豆腐、油炸蘑菇、油炸鱼、油炸兰花豆。炸油条需要单独抽上一个时间段,因为炸的量多,要能吃到正月十五。蒸馒头的活得需一整天,而且头天夜里要把面发足发好,第二天还要起个大早。帮忙的人得有两个,半个小时一锅,家里的小孩负责看表通知。种类也很多,有菜馍、豆包、红薯包、肉包、枣花(馒头上安的有红枣,一般祭祀用的)。刚蒸出来的馒头很鲜,也非常好吃。

  过年当然少不了买身新衣裳,一般是去赶会的时候买。农村有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的集市,我们那叫“赶会”,每个村的时间不一样,有逢“6”的、逢“4”的,也就是一个月有三回。每到“会”上那天,村里的男女老少,结伴步行、有说有笑,从四面八方赶往会场。会场的位置也很重要,一般设在村里“CBD”的位置,算是

  尤其临近年关,会上卖什么的都有,吃的、玩的、穿的、用的,琳琅满目,非常热闹。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去,他总要在“剃头挑子”那刮个脸,然后再带我吃上一碗豆腐脑。

  而跟着妈妈去会上,就是看衣服了。三五个衣服摊子临路支起来,各式各样的衣服挂的满满当当。妈妈挑好让我们试,样式相中了就里外翻翻检查下,再同一块来的婶婶“研究”下布料、质量,确认可以了,开始同商贩砍价,一般都是对半砍,一来二去,谈到双方都满意的价格才罢休,商贩还得说个“便宜卖给嫩了,穿的好下回还来啊!”

  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买回家的新衣服舍不得穿,都是放到大年初一,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想掀开热乎乎的被窝,还要把衣服暖上一暖,才肯起床,穿上新衣服还总要在镜子跟前臭美一阵。

  如今,一晃三十余年过去了,留不住的是匆匆而过的岁月,留下的只有童年的美好回忆。(众泰煤焦化 王红杰)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