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三航局株洲清水塘PPP项目专题报道(十七)创新工作室生“才”有道

2021-07-14  来源:互联网 

6月28日,伴随着700吨浮吊吊索的徐徐下放,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清水塘大桥天元侧第7节段3号钢梁平稳、精准的就位,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主桥边跨上部钢结构第一阶段施工顺利完成。项目经理左小永兴奋地说:“大桥钢结构施工越来越顺,创新工作室的青年骨干功不可没!”

左小永提到的创新工作室,全称为“李业勋博士路桥与环境施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立足于湖南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产业新城PPP工程实践,瞄准“卡脖子”问题,针对性地推进技术创新,着力打造一支在大跨度桥梁施工、环境治理领域善研发、精技术、能创优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服务项目建设。

清水塘老工业区产业新城PPP项目涉及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多专业,施工技术难度大,需要克服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难题。李业勋深知要啃下这些难题,人才是关键。

身为“领头羊”的李业勋是一名博士,投身中交三航局7年里,曾在伶仃洋上填海筑岛,也在湘江之上拉索成桥,期间获得过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工程质量管理优秀经理人等多项荣誉。不过,相比自己这些光环,李业勋更在意的是能让年轻技术人员早日成长,独当一面。

创新工作室一成立,李业勋便迫不及待挑选了一批技术理论基础良好的骨干加入,并定下项目结束时,要形成一支30人的技术研发队伍目标。他说:“我们不单是为解决工程难题和项目建设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也要开拓思路、扩展视野,带动团队的整体提升,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蓄水池,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在李业勋看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几个气质:能深入现场、敢大胆提问、善借鉴吸收、勤反思总结。为此,骨干们一进入工作室,他就立“规矩”:要求他们一定要“跑的勤、坐的住、想的多”,技术创新必须充分了解现场实际,在此基础上苦研技术形成方案后,还要多向思考施工技术是否有改进余地、成果是否能转化为企业知识产权等问题。

清水塘大桥南岸引桥24号-29号为5跨格构式钢混叠合曲线梁,整体位于水中前滩区域,总重达3269吨。综合现场施工环境和工期部署,李业勋初步确定采用顶推法施工,具体方案交给工作室成员邓文彬完成。邓文彬在借鉴昭华大桥顶推工艺基础上,提出采用6组临时墩进行多点顶推,并在顶推过程中不断横移纠偏以实现曲线型钢梁顶推。

当他满心欢喜将这一方案告知李业勋时,却被告知:“方案缺少灵魂,只是简单地照搬。”看着邓文彬和成员们茫然的面孔,李业勋解释昭华大桥主跨和清水塘大桥跨度不同,应考虑永临结合,充分利用水中永久支墩,减少临时墩投入;另外,曲线顶推过程需要边顶边纠偏,工序复杂难以控制,要考虑创新,利用数值模型模拟内外部同步曲线顶推,综合设备开发加以实现。

经过李博士的解释,大家豁然开朗。最终,邓文彬在对永久支墩展开受力分析后,优化了临时墩工程量,并借助BIM模型模拟出最佳的曲线型顶推路线,使大桥引桥顶推临时结构投入减少60。

李业勋还要求技术人员不闭门造车,主动带领他们去外面学习同类型项目的先进施工管理经验。同时也坚持引进来,多渠道创造学习机会,以为项目建设构筑强大助力。

工作室刚成立的时候,遇上清水塘大桥开工,相当一部分成员并没有中承式钢桁架拱桥施工经验。李业勋就带领成员赴广州明珠湾大桥,武汉江汉七桥,广西平安三桥学习观摩,还邀请社会名师讲授“特大跨钢桁拱桥施工与控制关键技术”、“桥梁支座安装控制”等知识要点,多措并举下,钢桁拱桥施工与控制原理在大家的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

每当临近项目重大节点,李业勋无论多忙,每天总会抽出两三个小时,专门为工作室成员讲解工艺要点。技术员赵云鹏回忆:“师傅的思路非常清晰,不论多复杂的工艺,也能剖析得非常透彻,极大提升了年轻人攻克难关的信心,大家的进步也是一天一个样。”

很快,创新工作室全员迎来了一次大考。清水塘大桥钢桁拱开始安装。钢桁拱分48个节段拼装,总重3万吨的杆件通过64万套高强螺栓连接,要求每颗螺栓的拼装误差不超过1毫米,且每一节段拼装精度需控制在5毫米以内,可谓“高空绣花”。“这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要用你们的智慧解决它!”李业勋给大家竖起了攻坚的靶子,年轻技术员们铆足了精神展开研讨,“钢结构加工制造精度达到毫米级精度,否则会造成高栓无法打入,危害桥梁结构安全”“吊装前的时间、温度和风速必须严密监测,如果选择的吊装时机不合适,那么钢结构安装精度就无法保证”……20多次的技术讨论会,讨论至凌晨是家常便饭,终于问题被一一攻克,也为手段钢结构施工指明了方向。

2021年1月21日,在成员们的精心准备下,清水塘大桥主桥首节段钢结构平稳、准确的安放至设计位置;截至目前,清水塘大桥两侧边跨已完成第7节段安装,实时监测线型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主桥边跨上部钢结构第二阶段施工顺利完成。

大桥施工取得进展的同时,骨干们还在李业勋的带领下,瞄准污染土治理发力,相继完成“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施工及资源化制砖再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金属污染治理小试试验”等污染治理技术攻关,累计完成污染土14.01万立方米。

自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申报三航局A类课题2项,完成专利申报8项,论文2篇,荣获上海市BIM应用技术奖1项;通过开展科技攻关、合理化建议、总工讲堂、名师授课等形式,培养了一批青年优秀技术人才,形成了“2博6硕10骨干”的路桥与环境施工创新团队,输出2名青年骨干走上领导岗位。

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加入到创新攻关的队伍中,研究也是“百花齐放”,涉及Midas数值计算、GIS+倾斜摄影技术、BIM信息化施工、土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治理、河道污染底泥处理及水生态治理等多个方面……谈及工作室的未来,李业勋满怀信心!唐婉琦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