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联通人】投身扶贫一线 绽放不老青春—扶贫队员曾根良

2018-10-26  来源:互联网 

初见他时,一头天然卷发,一身朴素衣裳,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对每个人都是笑呵呵的,一幅好脾气地和旁人聊着天。 

再见他时,他调入党群部,和我一个办公室,每天和我们有说有笑,一个能开得起玩笑,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老顽童”。 

他叫曾根良,一个拥有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些年来,工作数十载,他干过业务、党建、后勤各种岗位,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2017年,我国进入到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郴州的汝城县和桂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扶贫任务相当艰巨。政府要求每个单位派专人去这两个县扶贫,郴州联通对口的扶贫点是汝城的土桥镇横迳村。扶贫是个苦差事,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几乎没有人愿意去。本来再过几年,老曾就可以享退休后的清福了,可是这时他却主动请缨,奔赴扶贫攻坚第一线,把一颗不老心驻扎进了汝城土桥镇。 
好学 他要让自己变强大

就这样,曾根良作为郴州联通的驻村人,与郴州人社局、郴州市经开区、南方石墨等几家单位委派的驻村人员一起组成工作队,驻扎在土桥镇开展扶贫工作。刚来汝城,首要解决的就是语言问题,对于外地人来说,汝城的本地方言非常难懂,大到镇、小到村,几乎是各有各的当地土话,曾根良不是汝城人,他到土桥镇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当地语言,他觉得,扶贫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交流,这里全是农村的贫困户,很多人根本不会说普通话,如果不学会本地话,就算有再好的政策,语言不通就不能帮到他们,再好的干部,也不能倾听村民们最真实的声音,“如果说在当地普及普通话是工作队的义务,那么学习当地方言也是工作队的责任”,老曾是这样说的。于是他到处找当地人学习语言,天天找人学说话,把自己就当成一个汝城人一样,而现在,他已经能与村民们无障碍交流了。

语言沟通只是基本条件,为贫困户解决困难才是他真正的工作,上面有什么帮扶政策,他都要第一时间学习并熟记,将党的关怀及时传达给贫困户们。平时不走村时,他就在办公室里,将政策文件看了一遍又一遍,或是请教其它工作队成员,直到自己能倒背如流为止。短短时间内,他把自己变成了村民们的“百事通”,村民们如果有什么问题,都是一句话“问问老曾”,而他都可以随问随答。 

云图片

图为曾根良(右)正在帮村民们干活

 贴心 他让自己走进贫困户的心里

曾根良所在的土桥镇是一个观念非常守旧的地方,有些村子宗族观念太强,村里选干部,村民们都反对选外族姓氏的人当村干部,对外地驻村的扶贫干部也相当抵触,存在很严重的信任问题,有的人则因残因病总是怨天尤人,不愿意面对困难,也不愿意劳动,这些都是导致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 

为解决这些难题,驻村工作队可谓是煞费苦心。曾根良也按照工作队的要求,每家每户串门走访,从拉家常开始,帮贫困户做农活,帮他们跑腿,帮他们送这送那,对于那些宗族观念强的守旧者,先是顺着他们,再慢慢来开导,让他们转变观念,努力让自己成为贫困户的知心朋友,努力走进他们的心里。 

曾根良平时是个非常热心的人,帮起别人来那是毫不留余力。横迳村有户贫困户叫范红球,有一对儿女,丈夫前年已去世,家中缺劳力导致家里非常贫困。在聊天过程中得知,因为贫穷,她丈夫的形象不好,衣服总是破破烂烂,身上脏乱很不讲究,身边的人把他当成反面例子教育儿子,说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就会跟他爸一样变成叫化子,这让儿子产生了叛逆心理,不愿意去上学,成天混日子。女儿并不是范红球亲生,而是几年前在青龙村捡来的,没有户口,目前在村里读小学三年级。横迳村的小学只读到三年级,四年级就要转到镇里的中心小学就读,女儿没有户口,无法继续去读书,这让范红球很着急,她找到曾根良,希望曾根良能帮女儿上户口。由于女儿的收养手续并不合法,要缴一万元的罚款,还要做DNA鉴定登报公示了才能上户,范红球担心登报后女儿的生母会找来将女儿带走,一直不肯去登报。曾根良一方面并没有指责她不肯放女儿回生母家,而是安慰她要她放心,告诉她不管户口能不能在开学前办好,政府一定会保证她女儿有学上,自己也会帮她把女儿的户口上好,另一方面,曾根良主动去找女儿聊天,旁敲侧击看女儿是否知道自己的身世,并帮她找到生母。

面对即将失去女儿,曾根良很有耐心地对范红球和他儿子进行思想开导,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让摆脱贫困,他用最温和的方式劝说儿子去和妹妹一起上学,他更是在缺劳力的时候帮范红球干活,用积极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和带动他们一家。在曾根良的开导和帮助下,范红球终于慢慢变得积极起来,在附近的工厂找了份活干,生活情况已有了很大的好转,预计今年可以完成脱贫目标。 
在横迳村,像范红球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曾根良从来都不耐其烦,他针对每一户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劝解和帮扶,让贫困户把他当成知心朋友一样,信任他、依赖他。

善教 他是留守儿童喜爱的“曾老师” 

 横迳村地处城郊,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很多,村里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曾根良平时就是一个很乐观、很会生活、很善于与他人打交道的人,与孩子打交道也很有自己的一套。他说孩子一定要从小教育好,一是要塑形,二是要塑心。他经常跟孩子们说,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养成早起和勤奋的习惯、上课认真学习、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更重要。每天放学后,他都会邀请孩子们到村里的农家书屋,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看课外书,给他们说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让孩子们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孩子们背书时,他要求站姿要稳定、眼神要专注、声音要宏亮、要说普通话;与人见面时,他要求一定要互打招呼,养成礼貌和尊重的习惯;读完书后,他会和孩子们一起踏青、做游戏,每逢周末或休息日,他还会带着孩子们到县城里逛逛,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在曾根良的影响下,久而久之,孩子们和他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成了孩子们口中的“曾老师”,好几次他放假回郴州,这些孩子们还哭喊着舍不得他回家呢。  

云图片

图为“曾老师”当起了“孩子王”,给村里的留守儿童们讲故事

云图片

国庆长假后要送妻子回郴州,有几个孩子还舍不得他走,令老曾非常感动。

自从驻扎横迳村以来,曾根良几乎很少回家,妻子非常挂念他,于是就经常去横迳村,和他一起与村民们同吃同住。这一年来,曾根良用他的真心换来了村民们对他的关怀,每当夜晚步行回村时,会有附近的村民打着手电筒为他照路,下雨天在废弃的房屋边避雨时,会有远处的村民专程为他送来雨伞,孩子们想找人陪伴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他说:“既然党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唯有竭尽全力,才能上不辜负党的信任与培养,下不辜负村民们的期望。”这就是曾根良,横迳村里的“百事通”、贫困户们的知心朋友、孩子们最喜爱的“曾老师”,而他也将一直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在扶贫这条艰巨的路上,绽放着不老的青春!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