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关“物流科技落地”的对话……

2018-08-29  来源:互联网 

2018年8月24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指导,亿欧公司主办,旷视科技协办的“科技落地 物链未来----GIIS 2018物流产业创新峰会”在北京万达文华酒店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800余观众参与了此次峰会。

本次峰会以“科技落地 物链未来”为主题,以“物流科技落地”为讨论方向,就传统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在物流科技应用场景及实操、物流科技新畅想等议题,携行业人士一同探讨新机遇下物流科技如何更好落地及发展走向。

在会上,大福中国董事/副总经理朱力、京东集团X事业部自动驾驶中心总经理杨晶、中邮速递易运营中心负责人邵灵珊、招商局创投副总裁甘自辛四位物流及相关领域企业领袖参与了圆桌论坛,围绕“技术是物流行业发展杠杆,能撬动什么?”进行了讨论。亿欧公司物流频道副主编苏磊作为主持人也参与了此次圆桌论坛。

以下为此次圆桌论坛的现场速记(有删减):

主持人:在正式聊之前首先请各位嘉宾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以及自己企业在做的事情。

朱力: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来跟大家探讨一些话题,我叫朱力,来自于大福中国,大福公司是在物流系统集成行业里一个比较老牌的公司,今年已经有81年的历史,主要是做物流系统自动仓储和分拣自动化领域,我在大福公司目前做了二十几年,目前主要负责大福公司在中国的市场技术和控制软件,谢谢。

杨晶:大家下午好,我来自于京东物流X事业部,我叫杨晶,我们X事业部聚焦于无人科技,偏向于硬件,分为四大板块,一个是无人车,也就是我负责的这块,还有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超市。X事业部的使命就是完成京东对自身的技术升级,包括物流、各种商业场景进行全无人化的改造,同时要把这些技术更多的对外赋能、向外输出,谢谢大家。

邵灵珊:大家好,我是中邮速递易运营中心负责人兼市场、品牌总监邵灵珊,中邮速递易主要是秉承于让包裹交付更简单的服务理念,我们聚焦于末端,像智能快递柜、大型自提柜还有小黄筒这样多场景下的产品矩阵,为用户提供不一样的末端交付服务,同时我们也以无人化、自助化,7X24小时的终端设备来为行业降本增效。未来我们也会在末端经济包括社区经济去挖掘更多的场景和可能性,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些事情。

甘自辛:大家好,我是来自于招商局创投的甘自辛,招商创投是招商局的二级公司,也是招商局集团企业创业的风险投资,我们主要的角色扮演是各个二级公司实体板块业务的公司和科技创新企业的桥梁,通过投资、对接、协同推进帮助更多的创新技术应用能够在各个不同二级公司之间去展开。

对于招商局集团而言,物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而且我们的物流板块设计的比较完整,海陆空仓配运各个体系我们都有业务展开,我们在这个领域一直关注的比较多,也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经常跟我们交流,寻找合作的机会,谢谢。

主持人:请大家简单解释一下,在你们印象中什么才算是“物流科技”以及怎么样才算是“落地”?

朱力:大福公司是做物流设备和物流设备集成的时间比较长一点,以这个行业的观点讲一讲我自己的看法。

我刚才看苏宁研究院的栾总提了一个观点,从上午到下午我一直在听每一个嘉宾的想法,我们是以设备出发去解决系统性问题并提出方案这样的一个角度,现在确实出现了很多新的科技,对我们厂商来看有一些启发,哪些新的科技可以应用到我们提供给客户的解决方案中?我去看的话,刚才有一个观点我是比较赞同的,从最开始的商品到客户最终解决方案,作为物流厂商,无论干线还是基于原先传统的物流技术,末端的地方有一些新的科技出现去解决最后末端的处理,物流科技更多是在末端或者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最后一百米”前置仓概念中,他们去把新的科技应用到实际可以达到大家日常生活当中的观念,我认为才是物流科技,这是我对物流浅显的解释吧。

杨晶: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第一个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个消费者,我觉得物流科技给消费者带来第一个就是全新的体验,我们通过互联网技术,通过机器人技术,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可以突破像时间包括空间的限制,可以想象一下,未来在网上购物或者是通过网上在实体店购物进行这样的消费,可以突破现在比较固定化的时间限制,一定是在白天的某个时间段或者是下午、晚上的某个时间段,货物送达消费者的手上,以后就是全天候的,我凌晨两三点钟想买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下单以后半个小时之内这个货物依然能够送到我手上,这个是从时间上进行突破。

再一个空间上,现在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地点,我一天之内会去好几个城市,通过物流科技可以实现,我举个例子,大家也都有这样的体验,出门以后发现忘带了什么东西,或者是我去参加一个什么样的会议,一个什么活动,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但是我突然忘了,现在我想购买这个东西,下飞机以后直接能在机场有人把这个东西直接送到我手上,我觉得这个就是对空间上的突破。

这是两方面,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上的突破。再一个从效率和成本减少中间环节,现在的物流成本还是占到了整个商品成本很大一部分,给消费者带来最直接的感受,以后商品的价格会更加便宜,这个是对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

对企业来讲,首先消费端的体验提升以后,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再一个,在企业这端来说它可以更好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这里面效率和成本不光是刚才所说的时间上,空间上的突破,尤其是现在效率提升最明显,无人仓直接把这个仓库的效率提高人工仓库效率10倍以上,不光是这样的提高,还有管理成本,包括安全事故成本的下降,刚才提到的干线运输、卡车运输,可以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或者是更好的智能技术去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这个也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运作成本。

再一个不同技术的结合会产生新的创新点,举个例子,像我们X事业部做的四大块业务之间会有结合,比如说无人机和无人车的结合,这就是空地结合的形式;再比如说无人车和无人仓的结合,因为仓库它更偏向于刚性的场景,无人车或者是机器人技术更偏向于柔性的,这两个结合就是刚和柔的结合。像无人车和无人超市或者是无人零售的结合又会带来新的模式。以后我们购买商品,我可以从实体店,我的无人超市或者是生鲜超市,他可以用机器人进行配送,这也是新的业态,这个会带给企业更多的创新空间或者是发展的空间。这就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

邵灵珊:这个行业里面最重要的目标是刚才几位都提到的“降本增效”,物流科技里面物流是关键,物流科技又是重中之重,物流科技之间有很多的结合和融合点,比如说技术升级,比如说基于末端交付这个市场下的大背景,未来还要创造更多的服务和功能改造。

物流科技的落地没有那么简单,它非常考量企业的能力,包括企业的资本运作,市场的资源整合和市场的拓展能力,无人科技需要企业沉下心来花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多维度的持仓和样本。另外一个不要过度自封,一定要有战略性的合作,这样才会把各自领域下大数据的运作包括他们的科技力量一起融入到物流当中,给用户提供更多在末端场景下其他的可能性和其他针对性的需求。

甘自辛:刚才几位已经从自己的企业和科技角度上去聊了物流科技的看法,我作为投资人简单概括一下,在我看来不管你是传感器还是机器人还是货架,还是其他的东西,只要你是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物流行业,从仓配、运转各个环节上能用到的都是物流科技,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关于落地,落地讲的通俗一点就是这个行业中间这么多的公司,他们为了自己的好处,为了自己能多挣钱愿意大规模去买你的东西,那叫落地,如果你的东西不是这样的,那说明还没落地。

主持人:请大家在各自领域谈一谈在中美/国内外之间存在哪些的不同点。

朱力:我在中国市场也做了十一年,我自己切身的感受是原先在国外工作或者是见到的物流技术跟国内的差距很大,自己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感觉,经过这么几年来看,压力非常大,作为系统厂商压力来自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市场方面,今天上下午很多嘉宾讲,无论是我们的场景,还是中国物流发展还有科技技术的体量,跟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了,在九月十几号东京有一个物流展,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去,我相信很多人会参加那个物流展,跟多少年前比较,没有那么大的差距,这个就是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体量已经跟国外越来越小甚至超过国外,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中国的科技刚才讲到物流科技,在某些点是超过甚至是超前于国外的,但是在整体水平上,从“物流科技落地”的角度去想,我们整体中国的物流技术水平设施方面包括物流企业所采用的技术整体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起码跟国外从日本来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我的两点体会。

在峰会上会见到比较尖端的科技,回到自己的企业,从南到北去走一走,更多的科技跟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差的还是比较远的,说明我们中国整体的实力要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刚才讲了这么几点,一个是跟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第二个中国的市场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甚至会超过国外,这是我自己的感受。

杨晶:说到中美的差距,我刚才还在看一个新闻,有一个对比美国50年前的生活和50年后今天的生活状态,我看完以后我最大的感觉跟我后来看评论大家的感觉基本上一样。

美国50年前的生活跟现在的生活差距并不是特别大,大家回想一下中国50年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状态,不说太远,十多年前,就在我们上学那会儿,那会儿互联网还是比较新的东西,大家那会儿上网还要去网吧,假如说在学校里自己的电脑上网该需要通过拨号,当时是这样的状态,当时也没有智能手机,当时还在用BB机,手机也只是最简单的拨打电话的功能。

经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中国尤其是新科技的应用,不管是美国人也好、欧洲人也好,他们看了以后都非常惊讶,你们为什么能这么快就把这个东西落地、应用,还能应用的这么广,不管是从你们的一线城市还是到你们的乡村,能够全面落地、铺开。

对比中美不同,最大的一点感受是,我们的发展速度还有对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技术确实非常快,回想起来你们都会觉得非常的惊讶、非常的快,包括我们现在做的无人配送这一块业务,这一块美国起步比我们要早很多的,往前追溯包括像自动驾驶,从一九九几年就开始做了,像无人配送能够落地、常态化运营目前来说国内已经远远超过美国了,像我们京东在20多个城市,100所高校都在进行常态化运营,同时场景也从原来的园区走向了开放道路,最近在618期间我们已经开始在海淀进行常态化运营,到目前为止包括海淀、雄安、西安、长沙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城市都会进行常态化。

我觉得我们跟美国最大的不同确实落地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也是我们经常跟欧美的朋友交流的时候,他们特别想了解的一点,为什么你们能够那么快的推广,不管是企业也好、政府也好,从中央政府到省级政府、区域政府都是得到了当地政府尤其是区域级政府大力的支持,很多都是他们主动来找我们,说把你们的无人车拿过来,这个对我们的技术发展是非常大的优势。

原来在硅谷的初创公司,他们的重心放在美国,慢慢走向落地以后,他们的重心慢慢跑到中国来了,确实有这样的趋势:第一个,政策的开放,整个环境比较好;第二个,中国也是巨大的市场,他们都把自己最好、最新的技术拿到中国,对我们来说,不管是哪一个行业,不管是物流行业、机器人行业、汽车行业,还是其他的任何行业都是非常好的机会;另外一点,中国和美国在科技方面合作会越来越多,不管是做哪个行业,尤其是底层的技术都会跟欧美或者是向日本企业合作的,没有这些合作是很难往前推进的,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样,没有跟中国的合作,他们也很难往落地走,往大规模、商业化走。

京东将自身的技术升级向对外赋能去过渡,从国内慢慢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中国很多企业瞄准的一个大市场,尤其是像高科技的企业,中国跟美国的关系一方面是非常紧密的合作,另外一方面互相都是对方巨大的市场。再一个相互之间还是会有竞争,目前来看是非常良性的发展。

邵灵珊:刚才两位老师基本上把核心观点都概括了,就是刚才提到的包括政策、市场、认知教育等,像我们做末端交付智能硬件载体,现在在中国市场的教育比较有难度,从中国的包裹量来看,70%、80%都来源于电商,电商环境也是美国无法比拟的,整个政策结构,包括人口、其他经济的因素结构是不一样的,没有太深入去了解这方面的东西。

甘自辛:美国总体上是一个消费产业链,中间建的东西非常少,自从中国变成世界工厂以后,我们是在为全世界运输,不管是从量级讲还是面对的复杂程度,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物流科技需求的广度和深度都比美国要高,你可以认为美国是一个放大版的加拿大或者是放大版的澳大利亚,他们需求是很像的,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你要说中美,这是两个几乎可以分开来看的市场,它的底层社会诉求不一样,导致它对链条的需求强度、分布结构、反应的速度都不一样,人们为了速度效率愿意支付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没有太多的可能性。

主持人:从现今情况来看,中国科技进步更快一些,在某些领域已经赶超美国了,从现在所从事的领域,通过无人驾驶来解决物流的问题,从现在成果来看离理想的状况还有多远?

杨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还是处在从实验室逐渐走向落地的过程,还是在一个过渡的阶段,大家还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很多东西不能用现在的思维来思考,现在的思维会把大家限制住,无人配送也好或者是自动驾驶技术也好,离大家还有点遥远,大家都是基于现在的判断,基于现在人工的成本,基于大家现在的生活方式或者是基于现在的技术,完全基于现状对未来做判断还是会受到一定局限性。

整个趋势还是在走向落地的过渡阶段,尤其是在无人配送领域,最快落地的还是在末端,末端它不像大车的自动驾驶,像我们配送机器人,首先它的体积会小一些,速度也会把它控制的更低一些,在20公里以下,它本身的重量比较轻,这样对它的可控性或者是它的危害性也会大大减小,这样可以让它更快落地,这样也会受到更少法规的限制,包括整个技术研发方面也可以轻装前进,如果所有的东西都按照汽车规范去做,整个研发进度会变的非常缓慢,不管是硬件也好还是软件也好,从设计到验证,都要经过非常复杂的流程,需要很多安全性高的设计,包括它的可靠性都要经过非常多的验证。

但是机器人确实是可以快速落地的,像末端配送的场景,室内配送的场景,这也是我们重点发力的方向,明年配送机器人会走向非常大规模的量产。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旦往这个方向走了以后,很多事情就很好做了,包括整个硬件的成本,包括运营的规模都可以大大得到优化,就跟你做实验的时候完全不一样,我也想呼吁一下自动驾驶领域尤其是在无人驾驶领域,抛开辅助驾驶,这个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了,无人驾驶我希望大家更多的参与到末端配送或者是机器人领域,大家现在也都看到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像我们京东也只做这里面最核心的部分,核心算法我们要自己做,包括它背后的高精度地图,机器人后台这些是我们最核心的东西,其他的东西我们都会跟行业的伙伴一起来合作,我们会打造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也希望更多的行业伙伴能够加入进来。

同时我们也对外开放了整个物流场景,只要你有自动驾驶或者是无人驾驶技术,或者是机器人技术都可以在京东场景里去跑,我们给你提供后台或者是订单支持,这个跟你拿着实验室去跑最大的区别不是为了去跑而跑,真正有商业场景,你真正去给我们送真实的订单,跟消费者有最直接的接触,这个是对整个无人配送产业非常有利的推动,你不去接触客户,很多东西你是不知道的,你也不知道他哪些东西喜欢,哪些东西不喜欢,哪些东西会造成困扰,这些东西都是在实践中去进行验证的。

主持人:刚才杨总提到技术落地最快的是在末端领域,说到末端,中邮速递易也是用技术来改变末端的交付,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整个过程中对于末端替代人力是什么样的比例或者是进程,在整个落地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邵灵珊:目前中邮速递易智能快递柜在全行业占有率在48%以上,现在已经布局到了287个城市,最大的困难还是在市场教育和认知上,很多用户会以为他交的快递费里面包含了这个服务,但其实我们是一个平台,为了让这个平台能够实现比较健康的周转,里面所有人都能用到这个服务,在超时或者是超期服务条款里面也会有一些奖励或者是有收费单,会通过市场手段进行奖励,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给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我们整体的运营成本是很高的,刚才提到我们也算是物流科技,其实它算是很重的行业,我们大部分的运营成本都在线下,人力成本还有线下拓展成本,这里面就能看到一个问题,我们入驻各个社区、商区的时候,这些商区、社区对于我们入驻是没有什么标准性的,就会有坐地起高价的现象出现,我们不得已,要跑马圈地,这两点是特别大的难题,我们也会借助其他的手段,像智能快递柜不光有包裹暂存的功能,今年我们也跟回收业务、绿色环保经济业务、电商业务完成了一些合作,这些合作也在引领或者是在告知这个市场未来在末端交付背景下还有很多可施展或者是可挖掘的空间。

这个事情是需要借助其他各个行业的大佬一起来做的,因为整个末端交付的环境未来一定会变得非常有趣和多样化,我们现在智能快递柜除了功能属性会变更之外,新的媒介2.0的形式,还有商业价值的形式,O2O,或者是未来会有绿色环保等等其他零售的业务也会切入到末端交付这个领域当中来。这就是我们现在在探索、在做的事情,前面两块是属于特别大的难题。

主持人:想问一下朱博士,作为物料搬运系统领域的老大哥,在整个过程当中对于新技术以及与产业的融合,是如何接纳和消化这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哪些不适,之后有一个什么样的布局或者是想法?

朱力:首先从近几年的趋势,以大福公司来讲,物流是迎来一个好的时期,现在天网已经建立起来了,在天网之下是地网,各个运输干线已经建立起来了,建立起来之后最后要满足末端客户的需求,在末端的地方,一定会先出现物流效率和物流系统效率提升的方面。

对大福公司来讲,我们自己感觉有几个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第一个是中国市场新的需求不断出来,而且中国的客户我认为是比较苛刻的,在欧美、日本也好,时效不会要求那么快,送快递付费是很正常的,要求也比较简单,国内市场的需求对我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有一些新的科技出来,怎么能够运用到实际物流系统解决方案当中,除了理论上去讲,要去把它实现,这个对我们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怎么突破这一点?我们分析之后发现无论是怎么样的考虑方式方法,干线也好,最后一公里,三公里,最后一百米各种各样的概念提出来之后,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去转的,包括刚才中邮讲的货柜,我自己所在上海的楼里面,中午好多快递员都送来东西,送的很累,等电梯也上不去,如果超时还要扣钱,问了好多快递员,他觉得如果这个地方有一个快递柜,我来了之后只要交五毛钱或者是刷一块钱就能放到柜子里,更多的消费者,快递送到家里面,有一半人不太愿意到家里送,新的科技,新的需求出来之后,在末端的应用场景考虑到更好的应用方法,这算是一种创新的突破点,简单来说怎么能够满足消费者更好的需求,可能从物流系统集成商或者是物流系统的技术层面来讲,在这个方面我们公司最近探讨的比较多。

主持人:接下来请问甘总,刚才嘉宾分享无论是物流科技还是落地方面的想法,招商局创投对于物流领域投资布局是非常广的,在投物流相关企业的时候相关的投资逻辑是什么样的?

甘自辛:刚才我也提到了在我们眼中物流科技涵盖的范围很广泛,我们觉得在不同的领域,这个领域有海陆空,也有仓配运,这里面也有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而需要使用的设备、器械、传感各个角度,在不同的领域,因为它的竞争格局和中国市场现在的信息化、数据化、机械化推广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很难用一句话形容我们的投资策略,只能说我们是因地制宜的,我们产业分布的完整性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看到各个细分板块它的业务形态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中间竞争的格局是怎样的,资源分布是如何的,需要什么样类型的技术或者是需要什么样类型的平台来做这样的一个事情,这个是比较因地制宜的。

总体来说,我们会偏向于寻找在这个阶段一些细分领域是有平台性的机会,有一些特定领域可能只有供应商的机会,只有集成商的机会,平台性可能就会被卡住。物流领域非常广泛,专业性的服务,专业性的设备越来越多,机会是非常广泛的,非常多的,我相信很多在关注这个领域的投资人也会有类似的想法和感受,尤其是最近几年。

主持人:甘总,在座的四位嘉宾里面只有您是投资人,基于投资人的身份,现在市面上大家关注比较多的问题是“资本寒冬”,关于这方面想要您跟大家分享一下。

甘自辛:资本寒冬这个事情今年确实在外面交流的时候大家经常讲,我自己的感受不管你创业公司做什么,你还是要非常明确这个阶段谁是你真正的客户,你的落地到底在哪里,如果你比较快的或者是更精准的找到自己真正落地的地方,并且你的产品确实能够解决现阶段的需求,市场会回应你的,之前几年跟近一年半的回潮最本质区别是投资人对你的产品,你的技术,在未来多长时间带来回报这个想法上产生的波动,之前大家会容忍你更长的时间,现阶段希望你更快一点,并不是大家都不投资了,而是他们在这个事情的认知尺度在过去一年半发生了调整,之前你说你的产品三年之后上市运行都没问题,今年大家觉得你最好六到九个月拿出来适用的客户,哪怕只有一两个客户,但是他们认可你,是出于对自己有好处而买的,而不是出于其他的原因,这是本质的区别。

这个环境之下创业者在选择自己的路径或者是原有的计划中间需要更快找到能够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在客户那里得到认可的东西,可能你的目标会变大,这个阶段面对的这群人他们群体性的习惯、偏好导致的影响。从招商局来讲,我们产业的广度和深度确实比较大,三年之后能挣钱的我们也谈。

主持人:在当今环境里,物流科技落地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请每个人简单总结一下关于这个观点。

朱力:我想用六个字,第一个,感觉到压力非常大;第二个,感觉到作为一家企业有这样的责任;第三个,在这个市场上需要更多的合作。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压力、责任、合作。

杨晶:第一个,找准方向,在自动驾驶或者是机器人领域,末端配送肯定是非常好的方向;第二个,要有耐心,有了技术,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一点,大部分投资人他们的耐心就是三到五年,有些技术就是要十年、二十年,需要有一些更多的耐心,再一个要更多走向落地,走向真实的场景去跟消费者接触,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技术的落地还有进步。

邵灵珊:得场景者得天下,还是要以产品体验为导向。

甘自辛:我自己的感受,之前更多的是技术去找场景,现在是需求去找技术。

主持人:今天几位嘉宾从企业或者投资人的角度来给大家分享了关于物流科技落地以及当今的趋势,在物流科技落地这条路上,企业要有责任、压力、合作、方向、耐心、重体验、追需求等等,从多维度要求自己,为我国物流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希望这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感谢几位嘉宾分享,谢谢。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