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大都善变通,不服气的请看完这篇!

2019-01-06  来源:互联网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几于道”的重要原因是它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坚守,也有随形于物的品性。

人亦如此。当人心中既有珞珞如石般至死不渝的坚守,又有适时而动、随情而变的通达时,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画出人生完美的圆。

我们心中所坚守的信念、目标、原则,构成了一个人的“脊梁”,使我们成为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而我们心中“柔软的部分”不至于使我们成为“刚而无智”之人。

依据不同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形,做非原则性的变动为之变通。哲人变通的智慧,贯穿古今中外,让我们颇有些感触,更是我们现代人值得好好学习的榜样。

关于变通,下面就通过三个故事来了解下:

故事1

春秋时期,孔子游学时困于陈蔡,也就是今天河南和安徽交界的地方。一行人饿得要死,得知附近有家饭馆,孔子就让子路去找点吃的。不想,那饭馆掌柜的见圣人弟子来,狂言道:“我写一字,你若认识,就免费管吃管喝。”然后写下了一个“真”字。子路一看乐了:这有何难,不过一个“真”字。谁知那掌柜听了,竟骂子路为白痴,还令伙计将他轰出。

子路回来禀告了老师,孔子出了阵。掌柜的仍写一“真”字考孔老先生。圣人一看说:“这是‘直八’。把那掌柜的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称赞:“果然名不虚传,先生学问大得很。”一顿酒醉饭饱后,子路忍不住问老师:“明明是‘真’字,你怎么认‘直八’?”孔老先生叹了一口气:“不能认‘真’的地方,你偏要认‘真’,那不得活活饿死。”

读罢这个故事,我们笑了。笑后又想:在不能认“真”的地方,认成“直八”,否则就会饿死,特定环境下也并非不可。但倘若大家都这样做,那世上便会失去“真”字,仁人志士乃至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就毫无意义可言。

故事2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这是礼吗?

孟子说毫无疑问是礼。

淳于髡问如果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应该用手去救吗?孟子说,那当然要用手去救了,不去救就是豺狼。不用手传递物品是礼,是常态的情况,而嫂子掉进水里是特殊情况,用手把嫂子拉上来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如果你此时还想着那些礼仪,那就是傻瓜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了解到,孟子也是个特备善于变通的圣者,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判断,这就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故事3

公元前323年,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被雅典占统治地位的反马其顿派别指控犯有“渎神罪”。亚里士多德想起了76年前的一桩悲剧。

公元前399年,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老师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年已70岁,被控告为不信上帝和腐蚀雅典青年而遭审讯并判以死刑。其间,弟子们轮流探监,陪伴老师度过了最后的日子。苏格拉底不听朋友要他逃走的劝告,在做了一场著名的辩护演说未能改变判决的情况下,为维护法律,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的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想到这些,亚里士多德听从朋友的安排,依然决定逃离雅典,边走边说:“我不会给雅典第二次机会来犯下攻击哲学的罪行。”

如此说来,真正的哲人,应该是经历了生活,沉淀了生活,精辟了生活,然后才真正读懂了生活。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