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抒情:品读宋凤翔书法艺术

2018-11-26  来源:互联网 

【艺术简介】

宋凤翔,笔名鉴其,号静心斋,当代书法家。

1957年出生,山东诸城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2年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一直生活在北京。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

毛主席《沁园春·雪》96×188cm 2012年

心无旁骛,记书法家宋凤翔

作者:晓松

诸城深厚的地域文化滋养了他的艺术慧根,北京以其皇城国都的历史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感悟了他的艺术灵性。宋凤翔的书法,根植于传统,而又独出机杼,呈现出一派天真和谐的时代特色,深受观者喜爱。

诸城,居山东半岛,别号龙城。此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故址屡有发现,乃齐鲁文化发祥地之一。

《上善若水》68×68cm 2015年

曾被圣人孔子赞为“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的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晏婴就出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的《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北宋大画家张择端也出生在这里;一生廉洁奉公、机智幽默、深受百姓爱戴的清代政治家书法家刘墉还是出生在这里。以千古佳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官居此地;“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苏轼两位大文豪书法家,也曾官居此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浸润了历史辉煌的足音,都跳跃着人文情感的脉搏,俊贤辈出,文脉昌隆。宋凤翔能够生于斯,长于斯,承天地之精华,啜文明之朝露,实为幸莫大焉!

毛主席诗《五律·看山》85×108cm 2009年

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劫难终于结束了,祖国迎来了文化繁荣的春天。宋凤翔在工作数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千百万青年中的骄子。在校园里,他除学好基本课程之外,还以充沛饱满的精力和热情参加了校体育队和书法社,并担任校书法社的负责人。在他的组织下,书法活动成为学校的一处景观。墙壁上,阅览室里,学生创作的书法作品常常引得人们驻足围观,称道叫好。

《观海听涛》68×68cm 2015年

为了提高书学水平,书法社的同学们在坚持定期听本校罗振环教授的基本课外,还坚持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社方针。所谓“请进来”,就是请外校名师进人大,点评作品,讲授书法;“走出去”,就是走出人大到其它地方听课或进行交流观摩。当时请到的名师有欧阳中石、刘炳森、李铎、钱绍武和杨再春先生等,北大、清华、人大、军博、历博、海淀文化馆等是这群莘莘学子时常聆听讲座的地方。通过这些活动,他们系统地掌握了书法的理论、技巧和史学知识,为深入学习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翰逸神飞》48×108cm 2015年

《荣华富贵》49×173cm 2009年

大学毕业后,宋凤翔放弃了条件优越,有着固定收入的国家机关工作,辞职下海,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与艺术跋涉之旅。他幻想着一边经营艺术品,一边进行书法学习,使二者做一个互补益彰的结合。但后来的事实标明,这种想法极其幼稚,真是相去天渊。他与朋友合作,于八十年代中期在十三陵开设了书画店,自己既是当老板又当伙计。寒冷的冬天,为了梦想,他一连数十天工作吃住在这个以简易方式围搭起来的店铺里。那时的十三陵十分荒凉,除了身首不全的石人石兽东倒西歪地伫立在路旁,就是被凛冽寒风吹的瑟瑟抖动的几株干树和一片枯草,还有新旧不一参差错落的坟莹。由于交通不发达,宋凤翔一连数十天回不了家。

对联《爱国创新龙献瑞包容厚德凤呈祥》33×135cm×2 2012年

冬天的夜晚,狼一样呼嚎的北风几乎要掀翻简易的铺面。他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心里默默地呤诵着先哲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宋凤翔的吟诵实在是出于无奈,除了这样想,难道他还有别的可排解这种郁闷和孤独的方法吗?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还真是应了先哲在冥冥之中对他的启示,他终于走出了绝望,绽开了一朵书法艺术之花。

《天道酬勤》68×68cm 2015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就是宋凤翔书法艺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三十年。这些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醉心于他所衷情的书法。早些年,家庭条件比较差,他为了节省空间,用一张桌子既当床铺又当写字的台案。今天条件好了,他更加发奋努力。晚上,他泡一杯清茶,或读一本好书,或临习一帧古帖,乐此不疲,直至深夜。清晨,天还不亮,他就又伏案习书了。他自嘲:“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苏东坡诗《鹧鸪天》68×138cm 2009年

与古为邻,推陈出新。他把书店里的各种版本的古代字帖一股脑儿买回家,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与这些古本法帖开始对话,一本一本地找出来观摩临习,从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苏轼、黄庭坚、米芾,到文征明、董其昌、张瑞图、王铎、付山、于右任等,他都如数家珍,揣摩其形,以求神会。他深知“池水尽墨”的道理,由于用功至勤,忘我投入,常常腰酸背疼,但他无怨无悔,乐在其中。

《剑胆琴心》50×188cm 2015年

《厚德载物》35×133cm 2015年

笔墨当随时代。拜师访友是他在非读书时间的一项重要安排。数十年来,他接触了很多书法大家和同道书友,在交往中增进了友谊和开阔了眼界。欧阳中石先生题词勉励他:“但求日有所进,何必求成。”王镛先生赞扬他:“心境双忘”。老一辈书画家,董寿平、王遐举、启功、刘炳森、杨仁恺、侯一民、欧阳中石、李铎等先生还为宋凤翔题写了堂号“静心斋”,以示关怀和鼓励。

对联《裁云剪霞制羽衣凤翔龙翥动天地》33×135cm×2 2012年

宋凤翔坚持习书为用的思想,他热衷于公共事业。2008年春天,应北京文联和北京书协邀请书写《北京奥运文书书法宝典》篇章,当他听到汶川大地震的灾情后,第一个将所得稿酬通过红十字会全额捐赠给灾区,受到北京文联和书协的表彰。

检阅中国书法的历史,每一个巅峰书家都有其过人的担当,我们也常为之感叹:世不我遇!王羲之,崇尚老庄学说,从而其书学达到一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的境界。其代表作《兰亭序》,以韵而胜,奠定了其书圣地位,成为万世楷模,世称“天下第一行书”。

冯延巳词《鹊踏枝》35×133cm 2009年

颜真卿,其书法度森严,有庙堂之气,大义凛然。为纪念在“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而阵亡的侄儿颜季明,书《祭侄文稿》,“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堪称天人法眼,而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苏公坡,《黄州寒食诗帖》,写于流贬黄州后的第三年,是一篇伤感悲愤的五言古诗。将悲苦的境遇通过诗文、书法尽情渲染,与观者产生共鸣,成为“天下第三行书”。宋凤翔,生逢盛世,虽不能与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那样的大家比肩,然与古为师,自出机杼。笑叹:独我见古人,而古人不见我!

李白诗《渡荆门送别》50×188cm 2012年

宋凤翔,笔名鉴其。他仰慕唐朝的鉴真大师,折服于鉴真坚强的信念和执着的毅力以及其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至功伟绩,承前贤而鉴来者,故取名鉴其。又因“鉴其”与“鉴真”二字字形相仿,取其形。于是,鉴其笔名成矣。

宋凤翔,号静心斋。物欲横流,滚滚红尘,有多少人一生奔波而碌碌无为,更有多少人因一己私念而成千古遗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何等高尚的品格呵!宋凤翔牢记千年古训,在忙碌奔波之余,以沏一环清茶,读一本好书,或写一副好字的心境,静心处世,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呵!

杜甫诗《春夜喜雨》50×188cm 2012年

王维《过香积寺》52×160cm 2012年

张继诗《枫桥夜泊》杜牧诗《泊秦淮》35×133cm 2009年

杜牧诗二首《山行》《泊秦淮》35×133cm 2009年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