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探寻剪纸文化,拾起非遗传承

2020-08-27  来源:互联网 

    中国青年网阜阳8月19日电(通讯员徐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带着这一任务我们开展了“探寻阜阳剪纸文化”的活动。8月15号,安徽滁州学院“赴阜阳剪纸传统文化调研小分队”去到阜阳与当地居民了解阜阳剪纸在阜阳的发展情况。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让更多的人了解阜阳剪纸,爱上阜阳剪纸。

    了解·剪纸文化

    实践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全部实践队员在网上开会,目的是让他们发表一下对剪纸文化的看法,已经他们能想到的剪纸的名称,大家都说了一些他们的看法。

    剪纸,就是窗花吧,小时候看到很多,它们被挂在窗户上面,代表了一种对家人的住户”

  “剪纸,肯定少不了剪刀吧,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剪纸来,还特意去学了一下,但感觉太难了,最后我就放弃了”

  “我感觉现在剪纸有些过时了,现在年轻人也不太关注这些传统技艺了,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损失。”

    带着这么多疑问我们开始了我们的阜阳实践之旅。

    刚到阜阳,部分实践队员首先去往事先约定好的一所小区进行调研实地采访。到了那里,实践队员先开始在小区内进行走访了解,观察当地政府是否把剪纸传统文化宣传落实到每一个小区。

云图片

图为实践小区宣传栏一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磊 摄

    接着,实践队员来到了小区活动中心。在那里,小区负责人也开始召集小区居民来到小区活动中心,他们和小区居民一块观看了一部关于剪纸文化发展史的电影,电影结束以后,部分实践队员开始对小区居民进行采访,在此期间了解到很多关于剪纸文化的知识,也了解到剪纸的发展不易。

云图片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采访小区居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伟成 摄

    探寻·剪纸文化

    第二天,另一对实践队员来到了阜阳博物馆。通过对工作人员的采访,了解到了剪纸文化一路发展历程。阜阳剪纸一开始只是乡土人民为了表达情趣,得到美好祝福的一种产物。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它的艺术气息被人们所发现。安徽省和阜阳地区的文化部门开始专门收集和整理阜阳剪纸作品。1976 年起,阜阳文化部门对全地区(包括亳州等市县)剪纸作者进行普查,搜集整理作品,据统计当时阜阳民间剪纸作者近千人。阜阳剪纸艺人陈之仁、吕凤毛、王家和、程建礼、贾培秀、戴氏三姐妹等都在这次普查中相继被发现。1978 年起阜阳剪纸在合肥、上海、北京、南京、济南、深圳、洛阳、沈阳、武汉、贵阳、成都、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地及日本等国举办剪纸展览。1987 年、1996 年曾在阜阳两次召开全国剪纸学术研究会。1988 年,刘继成与王家和合作的剪纸作品“红楼梦”被作为馈赠联合国的礼品。

    阜阳的界首市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2年农民剪纸艺人程建礼被中国剪纸研究会评为中国剪纸大师; 2006 年,阜阳剪纸被命名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 年,阜阳剪纸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名录。2009 年,阜阳市颍州区又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接着工作人员带着他们参观剪纸艺术作品

云图片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向工作人员询问阜阳剪纸发展历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磊

    一把剪刀,一张剪纸,便会翻飞出万千世界。这些剪纸,幅幅朴实稚重,如道士画符,于随意中见匠心、洒脱。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中,了解到一个又一个的剪纸艺术家。

    体验·剪纸文化

    一个小刻刀、一沓宣纸、一份模板,在老艺人的双手下,发生着奇迹一般,一幅又一幅剪纸诞生,有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壮阔美丽的北国风光、自然朴实的生活场景……

    从老师那里我们了解到,阜阳剪纸的制作过程分为绘样稿、订纸、操刀刻制、揭花样、修改补缺、装裱、保存七个步骤。绘样稿,也就是在白纸上先用铅笔画出初稿,在用墨笔画出你心目中剪纸的样子。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我们现在大多数采用的都是电脑打出来的样稿,这样既提高了工作速度,也提高了工作精准率。订纸。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裁成稍大于画稿的多张薄纸,放在样稿下面。视画面的难易程度和纸质薄厚来确定一次刻制的张数,构图简单、线条较粗的样稿可以一次刻 30-50 张;而构图复杂,线条较细的样稿一次可以刻 10-20张左右,最后一张最好是一张报纸,把报纸和红纸订在一起,这样能更好的保护最下面一张剪纸。再在画稿四周和空白处用订书钉或纸捻订牢后即可。最难的也就是操刀刻制,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教给了我们朱堃英总结“持刀端正垂直线,剪纸多层刻不偏;先内后外循顺序,画面不动顾周全。从左到右好下刀,视力集中无阻拦;细密之处先着手,首先下手攻难关。局部开始到整体,反复兼顾要当先;上下线条要一致,粗细匀称才好看。两刀相接不过头,刀刻过头线会断;行刀接处要吻合,上断下连可避免。横线从左向右刻,从上向下刻直线;刻圆从左上移刀,向右下转能刻圆。提刀落刀刀连续,行刀流畅无毛边;刀钝时即要打磨,刀刀见艺功在练。大的画面可移动,蜡盘虽小也方便;整幅内部刻完工,最后刻去外廓线。揭开作品细欣赏,千刀万缕绘画卷;完成作品虽艰苦,其乐无穷可体验。”揭花样。在仔细检查正面、背面,所有的部分都刻完后,便可以将剪纸一张张的揭开。

云图片

图为老师向实践队员展示她的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成 摄

    听完老师的教导 实践队员都迫不及待的开始尝试了起来。

    感悟·剪纸文化

    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阜阳剪纸记载着阜阳劳动人们朴实、纯真的理想,浓缩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长期以来剪纸大多出自乡村妇女或农民之手,既有反映农村生活和劳动场面;也有表现古典小说、戏曲人物、神话传说;还有描绘山水风光、花鸟鱼虫。这些民间技艺蕴含的是追求美好幸福、期盼吉祥如意的百姓心愿,承载着当地人们的信仰、道德、思想等文化内涵。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