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匠心栏目:多少钱也要修缮的陕北古镇承载画家多少情怀

2021-01-26  来源:互联网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土情怀似乎已成为上几代人才会拥有的东西,中国历来讲究一方水土,一方人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人们不断传承发扬。大国匠心栏目嘉宾杨霜林多年来在艺术领域辛勤耕耘,深研绘画技法和理论,同时也是陕西省政协 委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年来致力于传统民居的修缮,提出了打造古道驿站这样一个概念。他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的向往,用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结合的经营方式,来服务他心中的文化情怀。

在黄土高坡上建起一座圣托里尼,让窑居艺术走向世界

文安驿是公元573年,西魏大统元年建郡遗留的产物。2013年杨霜林偶然接触这里时,还是一片拆迁后的断壁残垣,古代窑洞风貌隐约可见。出于一个画家的敏感,这座1500年历史的废墟将大西北的悲壮苍凉渲染的更加彻底,也激发了杨霜林要恢复它往日辉煌的决心。投放到大国匠心栏目组现场大屏的是一张张文安驿修复的原貌写生图以及它建造成后的姿态,不仅将陕北窑居的风貌恢复如初,甚至还耸立起几座欧洲文明的建筑,仿佛将爱琴海的圣托里尼“搬”到了黄土高坡,令大国匠心栏目主持人感叹,这反差也太大了!

杨霜林解释说,不仅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的窑居建筑,还要打造带有时代印记的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走出国门和世界各国联系起来时,我们的文化也要相应开放,让文安驿古道驿站成为世界窑居建筑艺术博物馆,让它具有中国的、北方的、西北的,还有世界各国特色的窑居建筑。杨霜林在大国匠心栏目中说,他想要把文安驿古站建成中国的达沃斯小镇,让它和世界艺术接轨,最后成为中国美术家采风写生的基地。

商业和艺术跨界,碰撞出文安驿的前世今生

杨霜林在大国匠心栏目中提出一个“修旧如初”的概念,通过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工匠来实现建筑初建风貌,一改世界文物修复史上 “修旧如旧”的模式。这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修缮生涯中两大手笔——曾经的高家大院和如今的文安驿。四年多修复的高家大院完全看不出修葺痕迹,里面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来源于大国匠心栏目嘉宾杨霜林先后从城市拆迁废墟中扒出的近八万块明代老砖、十五万页明代老瓦。而文安驿的修复秉承高家大院的精髓,杨霜林徒步三千七百多公里,跨越无数山沟,走遍陕北乡镇,收集了一千多孔百年以上的老窖洞面石,然后用毛驴一块一块的从山上驮下来。

五百年的砖石,讲着五百年的故事,谁曾想到,这个用40个三轮车“拾破烂”建成的窑居会在未来成为能接待世界各地127多万游客的旅游胜地。对传统文化的守望,使杨霜林在艺术和商业领域的跨界中,碰撞出一个文安驿的前世今生。一个艺术家的写生和思考,成为链接千年人文历史的重要环节,虽然它在现代文明下的功效微乎其微,但在历史的进程中却具有非凡的意义。

以产业化发展为己任,赋予艺术长久生命力

作为一个文化人,大国匠心嘉宾杨霜林首先考虑的是文化保护,而不是巨大潜力的市场,而他最后实现的却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市场,多年来以商人身份去化解传统文化保护的尴尬,他笑称自己是画界把企业做到最好的,而在企业界是画画最好的,但一回到原位就平平无奇了。

在担任西安市美协主席这几年,他以陕西美术产业化发展为己任,且具有先见之明地考虑未来美术市场不能像其他市场那样随着经济发展而膨胀甚至泡沫。艺术家想要有所成就,首先要自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走到基层去、走到农村去、走到人民中,创作出更多反映这个时代生活的艺术作品。杨霜林为此表示,他把文安驿古镇40个院子向全国40个美术团体免费赠送,用于常年艺术创作。未来为中国美术家写生采风提供一个更好的硬件条件,就是他要实现的目标。不得不说,文化也好,艺术也好,它的传承必须有生命力,而生命力来源于市场与经济,让艺术走近商业,让商业服务艺术,进而用艺术服务与社会,通过良性循环,才能让艺术发扬光大。

大国匠心栏目最后,主持人现场与大家品味了杨霜林的画作。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我们的画笔和眼睛,一定要看到我们时代的最强音,带着阳光的心态去畅想未来、描绘未来,给我们的后人一种正能量的鼓励和支撑,让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