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北疆沙漠变绿洲——全国最大山水林田湖草修复试点工程建造纪实

2020-05-07  来源:互联网 

  (通讯员 申振南)近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中建一局三公司履约的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现场人潮涌动、机械轰鸣,项目全面复工复产的同时,春节种植工程正式启动。起跑即冲刺,开局即决战,节日里的项目现场,到处都是只争朝夕的生动画面。

  中建一局三公司作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施工行业的排头兵,积极响应领导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有关精神,勇担央企责任,扎根乌梁素海流域,完成了压沙固沙和飞播造林工作,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工程在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工程中排名首位,是全国最大山水林田湖草修复试点工程,沙漠治理面积位居全国同类工程之首,工程实施后,每年可减少100万立方米的黄沙流入黄河,使“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使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推动流域内3.7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治理的流域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包含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工程、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河湖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5种业态、7个子工程,工程难度之大、治理种类之多、施工环境之恶劣,都在国内均属首例。工程成果的背后,是一支绿色先锋队以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助力沙漠变绿洲的奋斗故事。

  首创草方格沙障铺设机,万亩方格镇压漫天飞沙

云图片

  在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工程,项目团队的首要任务是压沙固沙。为了找到最高效环保且成本较低的方法,项目团队经走访调研、多方论证,开辟出一块固沙“试验田”,既有传统的“土办法”—稻草压沙,也有专业技术公司最新发布的“黑科技”—可降解聚酸乳(PLA)沙障压沙,经试验效果比对,传统的稻草压沙成本低、铺设效率高,而PLA沙障压沙更稳固,作用时间更长。经多方论证,本项目并非以压沙固沙为最终目标,而是压沙完成后通过种植作物来实现永久性的沙漠治理,作用时间更长的PLA沙障更适合沙漠路桥项目中的压沙固沙,从工期角度出发,最终选择采用稻草或麦秸铺设草方格沙障的压沙固沙方法。固沙完成后,在治理区域种植梭梭,最后在梭梭树上嫁接肉苁蓉,为当地百姓带来经济效益。

  想要如期完成压沙固沙,施工效率是关键,按照现有情况,草方格沙障的传统施工方式靠人工铺设完成,大量的工人、施工设备和运输稻草的车量需要进入沙漠中施工,人工修筑草方格沙障需要将稻草对折,插入沙中,形成一个个1平方米的草方格。项目治理区域面积超过4万亩,相当于2600万个草方格,工艺繁琐,工程量大,环境恶劣,导致施工效率低,项目根本无法按期完成。

  经过多方论证和反复实验,第一台草方格沙障铺设机应运而生。经过后期的不断改良,现在这台机器仅需一个驾驶员,两名装草工,便可完成沙障铺设的全过程,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将工作效率提升了2倍以上,乌梁素海项目还为草方格沙障铺设机申请了专利,准备将此项技术宣传推广出去,让更多抗击沙漠的勇士从中受益。

  草方格沙障机的背后,凝结着项目团队大量的辛劳和付出。研发过程中,项目经理张恩波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引起了他对机械插秧机的构想,是不是可以像水稻插秧机一样,使用机械进行草方格沙障的铺设。有了思路,立刻召集全体项目管理人员开会讨论,迅速进行研究论证。项目技术部们迅速组建课题小组,对施工环境、机械作业原理进行深入研究。

  张恩波夜以继日跟相关人员研究草方格沙障铺设机的问题,因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医院。住院期间,他让项目人员把电子版的铺设机图纸发给他,在医院用电脑研究。出院后,不顾他人劝阻,第一时间回施工现场,带领大家继续专研。项目履约团队将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转化为生产力,在抗击沙漠、治理沙漠的长河中烙下了三公司印迹。

  首创飞播造林新方式,万亩飞播抛撒绿色希望

云图片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在乌拉特前旗沙漠地带南缘的飞播造林工程现场,生产经理任小龙正满身黄沙,趴在沙漠上,仔细观察长出的幼小绿芽,脸上露出了笑容。

  去年秋天,乌梁素海项目开启飞播造林工程。飞播面积1万余亩,相当于1000个足球场,且处于干旱的沙漠地区,对于种子的选择、气象条件等要求非常严苛。飞播造林项目团队租用了国产运-5运输机,雇佣专业飞行员和飞播手,并在林业局、气象局等相关单位的配合下,完成了种子检测和气象测算,做好了全部飞播准备。

  就在即将起飞之前,任小龙的电话响起:“任经理,接政府部门电话通知,刚刚出台了紧急规定,我们的运输机未经相关部门审批,不能起飞。”任小龙放下电话,心情沉重,飞播造林季节性和实效性非常强,可能一个月都无法找到一个风力、降水条件都完全吻合的日子,错过了这个季节,就无法进行飞播了,会影响整个乌梁素海项目的工程进度。我们该怎么办?

  此时,项目部的两台大疆无人机从头顶飞过,任小龙和项目团队立刻想到,能不能从无人机方面寻找解决方案。乌梁素海项目治理面积大,在日常的巡查和勘探中,较多的利用无人机完成。但无人机主要用于巡查拍摄,不具备抛洒功能,且体积和动力较小,对风力等气候因素要求更高。任小龙立刻带领项目生产团队,对无人机播种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改造播撒系统、为无人机安装播撒口、结合无人机飞行高度,计算播撒角度、对播撒口进行切割打磨,达到设计飞播要求参数。

  历经数百次实验和论证,项目团队完成了用大疆无人机代替运输机的准备工作,并联系气象部门,协助做好气象监测,24小时待命,等待气象部门通知。经过一周的等待,终于接到气象部门通知,未来几天,风力符合飞播要求,且未来一周,会有降雨。乌梁素海项目立刻制定飞播造林工作方案,决定利用5台大疆植保MG-1P无人机,由5名飞播手、3名地勤装料员、3名后勤电力供给员组成飞播小组,24小时不间断飞播作业,预计利用5个昼夜、120个小时、1500个飞行架次,完成万亩沙地飞播撒种。

  “种子装配完毕”、“无人机电力充足”、“飞播手已待命”,随着各部门报告,飞播造林工作随时准备启动。“起飞!”,任小龙一声令下,5台无人机同时起飞,向万亩沙漠,抛洒下绿色的希望。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