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商业航天30强丨聚焦航天“交通工具”,星途探索深耕商业运载火箭

2018-12-06  来源:互联网 

当前,从商业卫星航天产业链来看,在卫星发射服务中,商业运载火箭作为航天“交通工具”占据着必不可少的地位。商业运载火箭是卫星发射的载体,同时也是卫星应用的关键依托,卫星能否按照原计划进入预定轨道运转,以便顺利为地面提供数据支持与数据服务,运载火箭的作用举足轻重,可谓是“成在火箭、败在火箭”。

但是民营商业航天的运载火箭现还处于初级发展水平,国内深耕在运载火箭的商业航天公司并不多,而星途探索就是其中之一。星途探索是一家从事系统级航天产品研制的民营科技公司,成立于2017年9月,秉承着“探索、共进”的企业核心精神,星途探索的主营业务具体为运载器、飞行器设计、开发,为科研试验、卫星入轨提供发射服务,提供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优化、航天安全性、可靠性等仿真计算和技术咨询服务。

星途探索CEO梁建军告诉:“结合星途探索目前的发展现状,亚轨道运载火箭将于明年3-4月实现首飞,业务阶段的发展速度上来看毫不逊色。”

布局亚轨道试验载荷,临近空间探测试验平台为重心

根据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和行业发展现状,星途探索制定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成熟技术快速转化应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发展策略。以亚轨道运载火箭为先导,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为牵引,优先突破多级火箭总体设计技术、电气综合集成技术和飞控优化技术,逐步掌握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技术,降低自主研制运载火箭技术风险。

因此,星途探索的产品包含亚轨道运载试验平台、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同步研发15ton小推力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小型液体运载火箭(同步研发70ton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同步验证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而亚轨道试验载荷,临近空间探测试验平台是星途探索当前业务重心。

其中,星途探索的主要产品有以下几类:

运载火箭

XT-1亚轨道运载火箭:用于科学试验飞行验证市场领域,可根据载荷不同要求灵活配置,满足70%以上亚轨道载荷要求,预计2019年3月首飞;

XT-2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用于微小卫星发射服务,载荷能力300kg/SSO500km,预计2020年6月首飞;

XT-3小型液体运载火箭:用于微小卫星发射服务,载荷能力1500kg/LEO,预计2022年首飞;

XT-4中型液体运载火箭:用于微小卫星发射服务,载荷能力3000kg/LEO,预计2024年首飞。

u液氧煤油发动机

15ton推力(用于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70ton推力(用于中型液体火箭发动机)

u一体化综控器

运载级产品:集成飞控机、光纤惯性组合(光纤陀螺零偏稳定性<0.1度)、卫星导航接收机、黑匣子等功能,可用于运载火箭、探空火箭、导弹、火箭弹、车辆等的导航、制导、定位。

低成本GNSS/MEMS组合导航系统:系统集成了微惯性测量单元MEMS-IMU、GNSS(GPS L1,北斗B1、B3)和弹载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可用于探空火箭、靶弹等的导航、制导、定位。

在技术支持方面,运载器多学科协同总体优化设计、核心配套产品自主化、高集成、低成本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都是其核心技术优势。

此外,星途探索的核心成员均完整经历过国内运载火箭、战略战术导弹的全流程研制,具有硕士学位的研发人员占比100%,航天相关行业平均工作经验10年以上,航天研发设计师队伍和型号研制管理队伍当属国家前列,在先进航天飞行器研制方面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因此,产品、技术、人才都是星途探索在商业航天领域上开疆拓土的优胜法宝。

“务实”为思维核心,可实现与低成本为任务中心

梁建军告诉,星途探索在发展思路上讲求的是务实。梁建军认为,商业航天的核心有两点:

第一,商业航天的发展,最终将落到“商业”二字,否则就失去了商业航天的意义,所以,就要寻找商业航天真正的市场在哪里,商业模式要走通。例如我们今年正在研制的亚轨道实验平台,就是瞄准临近空间飞行试验的市场需求(科研院所、高校),为其提供亚轨道的飞行验证服务,这是一个确实可见但不庞大的商业市场。

在国内商业航天大背景下,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星途探索先从确实可见的真实需求入手,会更务实。国内的大部分卫星组网企业真正的需求还未到爆发阶段,目前大家都停留在模式验证与技术验证的阶段,想要做真正的入轨运载火箭,整个研发周期与研发投入都会比较大。因此,拥有自我造血能力、循环能力才是星途探索目前的工作要务。

第二,同样也要结合“商业”二字,所谓商业的本质就是要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商业航天公司发展的核心,需要考虑在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下,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实现快速的转化运用。例如现阶段的一些核心配套产品,初创企业就可以借助体制内的力量,一方面是积累六十多年的成熟技术、成熟产品和成熟人才,可将体制内的活力尽情释放。SpaceX在崛起过程中,早期便受益于NASA和美国给予的技术扶持和转让。

梁建军强调,可实现与降低成本是当前商业航天企业要做的任务中心,而技术的创新与颠覆性创新是下一步战略方向。因为在商业航天领域,周期长、投入大是其本质规律,而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向美国SpsceX的发展历程去学习借鉴是值得的。

星途探索CEO梁建军:商业航天产业成链状,不是闭环

近年来,美国SpaceX公司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大幅降低了火箭发射服务费用,目前其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份额已达30%以上。另外在运载效率、发动机性能、结构系数等反应火箭性能的指标或参数方面,与国外同类运载火箭相比,国内长征系列火箭优势甚少,急需国内民营运载火箭的市场填充与发展支持。因此,对于运载火箭的民营企业来说,其重点是通过商业化发展方式,完善商业航天产业链,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火箭性能,进一步降低发射服务价格,提升运载火箭的竞争力,扩大全球发射市场份额。

为了完善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清晰的自我定位与产业上下游的对接必不可少。而对于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的划分,梁建军认为,站在火箭制造角度上看,其上游是航天部组件、配套产品的供应链体系,例如发动机、结构生产制造商,下游是卫星组网运营商。而卫星组网企业的下游是卫星应用商,而站在卫星航天的角度来看,上游产业是卫星制造,中游产业是卫星发射,下游产业是卫星组网的运营与服务。因此,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产业链的理解就不太一样。

梁建军提到,不可否认,火箭、卫星各产业链条是清晰明确的,但不是闭环。首先,火箭、卫星的应用服务都有具体的场景,通信、导航、遥感三种卫星类别就定义了三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其次,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运营等不同的行业地位就拥有不同的行业上下游对应商。例如卫星制造企业的上游为航天零部件的厂商,下游为卫星组网的企业;卫星运营企业的上游为卫星制造商,下游为卫星的发射与卫星的应用服务。

而站在运载火箭的角度来看,运载火箭就是一种“交通工具”,此前运载火箭是划分在交通运输处,后来国防科工局以及相关航天单位界定名称的时候,定义为运载火箭运输系统。因此,运载火箭只是一种服务于卫星的交通工具,只是将卫星或者航天器、载人飞船从地面运输到天上。

“抬头看路、低头拉车”是星途探索一直坚持的精神。相信在未来,星途探索也会用实力表现中国商业航天民营企业能力也是不容小觑。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