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伟的艺术实践及其生态思想体系

2020-04-23  来源:互联网 

  文/刘远江

  对于有价值的艺术家,人们总希望能有机缘加以研究,以期梳理出其中的成功规律,既利于艺术鉴赏,也便于业界参鉴。因为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既需经由长期实践累积经验,又需智慧理论予以指导和引领。绘画不仅是门艺术,亦是门科学,一门关于人类心性运行轨迹的玄妙学问,我们精准地称之为艺术科学。王佩伟擅长主题生态绘画,在国际人文艺术交流过程中为人所熟知,她曾以联合国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艺术委员会委员的身份访问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开展相关艺术文化交流,画作广受国际友人喜欢和赞誉。 王佩伟以油画艺术见长,造型能力扎实,综合修养全面,重视融中西画技于一炉,自觉践行中国写意精神,推崇中华价值取向,着意表现自然生态物象、人文生态意象及物我合一之生态景象。因此她所表现的绘画艺术,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彰显出生动的性灵韵律;展现了人与万物的谐美画境;透露出人性的执着追求,受到普遍关注与好评。

  正因如此,她独特的绘画情境背后到底深藏着怎样坚实的人文思想支撑,便愈发引人深思了,以致她所涉题材与大众生活的密切关联度和表现手段的新颖性等等,无不令越来越多的受众深感奇妙。基于此,笔者近年对王佩伟笔下缔造的艺术世界持续推进多层面的入微探究,并于2020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就她数十年来辛勤耕耘的艺术领地及其构建的生态思想体系问题展开深层对话。

微信图片_202004211940202.jpg

  一、自然生态思想

  以人类现有的认知而言,地球无疑是迄今所有星球中最具价值也是最重要的生命母体,所以作为与人类共存于地球的其他生物来说,它们和我们理应是一种平等友爱的关系,身为人类在处理与周遭万物的关系时要始终心怀同体共悲之情。显然,当艺术家拥有这些悲天悯人的情怀的时候,其笔下的世界自然呈现出温暖人心的力量,以及力量背后潜藏的思想支撑。

  笔 者:当下由于疫情冲击,整个世界显得一片纷乱。这或许正是大自然对人类作出的回应。但在您的笔下,从来一切都是纯净而美好的,人心由此获得发乎本心的慰藉。

  王佩伟:是的,用艺术去表现美好的生活是艺术家能够和应该做的。当然,我更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去热爱大自然,共同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笔 者:多年来,您始终致力于表现 全球生态文明的和谐与安宁,您的创作灵感抑或创作初衷来自哪里?

  王佩伟:首先跟我的天性有关,我原本就喜欢亲近自然,热爱生动有趣的事物。另外也和我曾任职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艺术委员会这一经历有关,因为那时频繁接触国际上负责生态领域的顶级专家和领导,他们往往站在维护人类生态安全的高度看待问题,视野开阔,使命光荣,这使我非常震撼,也让我获益匪浅,对我的创作方向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笔 者:生态绘画无疑是对耐心和精力的极大挑战,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保持持续的创作热情?

  王佩伟:我同意您的观点,任何艺术要想有所成都是对自我认知能力和创造潜能的极限挑战。因此要从本源上去解决,不仅万物皆有灵,我们更要赋予其文化灵魂,达到物我相融,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强调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怀应该是我始终保持创造热情的思想根源吧。

  二、人文生态思想

  人文生态总是与自然生态既互为独立又相互依存,人文生态具有强烈的地域及民族属性,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世代承袭的良好人文秩序。比如中华人文生态就是数千年有序传承的结果,历经五千载岁月更替最终沉淀为集儒释道于一身的极致辩证法则。

  笔 者:古人对艺术的高标准要求足可用“严苛”一词来形容,他们首先需要崇德尚礼,有余力了才习练文与书,进而文极而画。而今人则有较大差距,更有甚者背道而驰。您在这方面总体而言是遵循古人的从艺轨迹的,身处价值多元的时代,如何做到直取心源而不他顾。

  王佩伟: 能知其然,是因为能知其所以然,所以万事万物重在依其本质规律而行。绘画作为一门艺术,从表现手段上来说或许有中外之分,但就其表情达意而言是殊途同归的,身为中国艺术家当然要从根上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土壤。而写意精神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精髓,可以说一切文化层面上的积淀和历练最终都是为了能够抒尽胸臆。为此,尽管我是科班出身,但还是选择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美术学硕士及油画系访问学者。在那里,我的艺术素养和绘画理念得到空前提升,并积累了传统底蕴,探究了中外美术史论,为日后的艺术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笔 者:一般而言,人文的东西有其特定指向和固有依托,您在和国际友人开展人文交流时怎样释放中国文化的魅力。

  王佩伟:应该说,我们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承载力,自古讲究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因此基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原则与各国同行开展平等互助交流。中华文化基因是友善谦和的,崇尚虚而待物、无为而为,所以受到普遍欢迎,而且随着中外交流频率的强化,中华文化的横向影响会更其深入人心。

  三、 人类生态思想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个礼乐天下的民族,从天下大同与爱及苍生思想的诞生,到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搭建的“一带一路”发展路径和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连心理念,都充分说明了我国一以贯之的以天下人健康发展为己任的大爱情怀。这是中华文明求同存异的使命所在,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共同需求。

  笔 者:据我所知,为了近距离观察和更好地表现包括极地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及现状,您不计安危地跑了北极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北极,一去就是近一个月的极地挑战之旅,力求从撼人心魄的写生与灵魂彻悟中获取第一手生态资料,以利于从国际视野为高质量的创作做好切实铺垫。

  王佩伟:是的,北极之行的确刻骨铭心,其他许多地方也是如此,尤其是那种无限逼近人体极限的高寒气候让我深刻体验了艺术在生死之间穿梭的梦幻之感。但艺术创造毕竟是有终极指向的,无论从自然生态角度,还是从人文层面,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人类的高度上来,而对人类意识和行为而言,艺术可以起到呼吁和鼓舞的作用,否则,人们各自为政、自私狭隘的结果只能导致偏执和无序。从这一层面上说,我试图经由我的创作消弭地域的分歧和人文的隔阂。

  笔 者:从当前国际局势看,世界各国人民确实应该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这样才能将肆虐的疫情影响和风险降到最低,以便求得共同发展进步。您多年来也是以这种观念通过创作去诠释现实世界,作品中也自觉融合了“自然性、人文性和人类性”的多重属性,并且于近年努力建构了极具自我觉醒意识的“自然生态思想、人文生态思想与人类生态思想”的艺术思想体系,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佩伟:我以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是在地球家园中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只有人类内部统一思想步调一致,才能在共有的家园共存共荣。同理,身为艺术家,作品的优劣最终还是取决于创作者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层次,若德行高洁则能艺以人贵,如思想清净则可载道育人。同时这二者又是完美统一在作品中的,是艺术家道德品行和思想情怀的自觉外化和自然流淌。

  生态文明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对象,它与人类的发展进步和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王佩伟女士已经率先站在了当代生态绘画的一个高点,期待涌现出更多像她那样拥有全面艺术素养的画家勇敢地站出来呵护和坚守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以及凭借作品深情呼唤应有的人文关怀。

  (作者系著名作家、美术评论家)

  王佩伟简介:

  199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2009—201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美术学硕士、油画系访问学者。 2014—2015年攻读北大金融EMBA,2016年结业于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中俄油画高级研修班,2017年结业于日本新潟国际水彩学院水彩研修班。国际生态画家、副教授。联合国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国际生态安全组织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分会会员,深圳美术家协会理事。曾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艺术展,并获多个奖项。 作品先后被多家外国使馆、艺术机构收藏及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出版作品集:《鸟——界王佩伟油画作品集》《天上人间——影像集》《鸟儿在行动——陶塑作品集》《守望家园——油画作品集》《华彩纷呈——王佩伟油画作品集》等。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