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科普上万次,“网红医生”张之瀛如何在今日头条走出专业科普之路

2020-10-23  来源:互联网 

“40岁得了高血压,同时伴有高脂血症,这还能治吗?”

“年纪轻轻就得了脑梗塞,这个病来临前究竟有哪些先兆?”

平日患者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张之瀛大夫下一次在头条创作的重要素材。自2017年开始在今日头条做医学科普以来,张大夫始终坚持“专业、科学、大力辟谣”的内容原则,只要患者有需要,他就有动力去科普,尽力帮助更多人。

近日,《2020年中国泛资讯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其中有一个论点指出:用户对于信息的诉求不再是简单的被动阅读,而是更偏好选择行业专家学者给出的具有深度和专业性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像张之瀛大夫一样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又乐于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创作分享的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逐渐成为泛资讯内容生产的主力军。

从辟谣到生产内容,坚持初心做科普

在一次演讲中,张之瀛大夫谈及自己做科普的出发点,一方面想写一些医学专业科普给病人看,让没条件找他看病的人,通过手机就能获得准确的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想让更多的病人不要被网上一些医学谣言误导,耽误治病时机。

出于这样的本心,在2017年初,他开始在今日头条发布科普文章。但是科普文章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壁垒,如何把科普文做的通俗易懂,成为张之瀛大夫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

从写科普文章、参与问答、发布微头条,到创作视频,张之瀛大夫通过不断调整科普形式,摸索出一套准则。即选题要贴近大众,选择大众最想听的慢性病知识,立意要新,最后要明确地给大众解决问题,不做和稀泥式的科普文章。只要有患者需要,即使是冷门的、阅读量少的话题,他也照发。

科普的时间越长,他越能感受到选择在今日头条科普带来的好处,也更有动力继续把科普这件事坚持做下去。一方面,内容创作使他始终能保持学习、提升专业水平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在平台与粉丝交流,他更能了解患者关心什么,及时向患者输出相关知识。

如今,张之瀛大夫在今日头条发布的科普内容已超过一万条,300多万人在头条上看他的医学科普。他也获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有人专门从国外飞回北京找他看病,有人能在大街上一眼认出他。张之瀛大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医生”。

对于张之瀛大夫来说,做医学科普就是内容创作,他最期待的,是分享的内容能够被人看到,对他人的生活产生真实的影响。毋庸置疑,这种影响正在发生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优质内容+丰富体裁,今日头条内容生态发展迅速

《报告》显示,内容质量是泛资讯平台吸引用户的关键。作为覆盖“推荐+搜索+热点”的通用信息平台,今日头条一直坚持强化内容端布局,加强生态内容建设,构建核心竞争壁垒。

一方面,今日头条大力培育优秀的创作者,通过流量推荐、产品功能、运营支持等一系列手段扶持优质内容创作,并先后推出“新作者扶植计划”、“第二届今日头条全国写作大赛”、“寻找真知派”等一系列内容挖掘与扶植活动,为创作者赋能。

另一方面,今年视频体裁高速发展,作为涵盖图文、问答、视频等多体裁的创作平台,今日头条成熟的视频创作机制能帮助创作者抓住视频发展红利期,顺利转型。

基于此,张之瀛大夫的成功不再是偶然。对于像张之瀛大夫一样具有专业知识技能、乐于进行创作分享的专业用户来说,随时进入头条创作都是红利期,更不需要担心自己的优质内容无人问津。

事实上,著名主持人张彬、西安航空大学讲师Mr苟胜、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三一博士等越来越多具有专业知识的用户,已经入驻今日头条,成为头条创作者。

他们和张之瀛大夫一样,在头条分享着专业的观点与见识,通过新颖独特的视角、思考独到的解说,解读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热点事件,带领我们用不同的视角,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

《报告》指出,九成以上的泛资讯产品用户为潜在内容创作者;超过一半的用户有较强创作分享意愿,希望获得入门渠道。如果你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内容根基,希望能在泛资讯平台大展身手,不如和张之瀛大夫一样,尝试在今日头条创作内容,发出你的专业见解,你也可以成为下一个“头条创作者”。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