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平:“科创中国”,新时期科技社团服务创新的路径选择

2020-08-21  来源:互联网 

“科创中国”的定位是什么?为什么建设“科创中国”?8月15日,在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经济融合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兼企业工作办公室主任刘兴平围绕这两个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进行了详细解读。

“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刘兴平首先说明了“科创中国”的基本含意。

”刘兴平指出,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小企业深受冲击,产业链重构震荡,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促进科技经济融合本身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刘兴平指出,“学会作为民间科技组织能做点什么?科协原有相关活动重新整合提升的切入点是什么?我们一直在思考。”他分析了德国弗劳恩霍夫学会怎么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美国的硅谷如何实现产学研结合、英国的技术转移中心怎样进行资本嫁接等国外案例,认为值得借鉴学习但无法照搬照抄,要通过总结实践、深入研究,探索我国产学研融合的具体模式。

刘兴平介绍,近年来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在促进科技经济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从目前发展状况看,在推动市场化的建设方面还远远不够,很多网络平台效果还不理想,存在“企业有市场,但缺乏相应的资源;政府有资源,但是没有市场”的情况。

“全国三千多所高校每年实施大量的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但真正形成模式的并不是很多。”他举例说,目前也有一些比较好的个例,如山东省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一年之内转移了200个项目。但这也仅仅是开始,真正形成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要做到可推广、可复制、遍地开花,对模式设计和工作要求非常高。”刘兴平分析到。

在“科创中国”品牌建设之前,科协有关促进科技经济融合的相关工作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刘兴平认为,在新时代新背景、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逆势上扬的背景下,科协的工作也必须升级迭代。“比如,在驱动模式上,原来的创新助力工程基本上是一种单向发力,而‘科创中国’提倡的是供需对接双向驱动,是技术的交易与服务。”刘兴平进一步对比介绍:原来面向国内,现在是面向全球,通过技术路演等汇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建立国际技术交易合作机制,形成双循环;原来仅仅面向企业,现在是面向产业集群或区域经济,提升区域特色经济竞争力;原来仅仅是线下服务,现在是线上线下共同推进;原来是专家提供个体服务,现在则是通过全国学会组建科技服务团进行集团化的服务。

“‘科创中国’是什么?我们认为,首先这是一面旗帜,团结带领科技工作者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促进科技经济融合中展现科协的作为,体现科协的价值。”刘兴平提到,建立“科创中国”的目的,是聚焦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搭建技术交易与服务平台,在平台上进行供需对接、产学研融合,进行共享共建,进行交易与服务。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探索深化科技经济融合新机制、新模式,服务创新、创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兴平认为,“科创中国”的基本格局是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创新组织网络、融通平台网络和试点城市网络。通过这三个网络的有序互动,技术拥有者、技术需求者、技术服务者和资本拥有者共同营造产学研融通的创新生态,构建具有科技社团特色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格局。

在这三个网络中,创新组织网络是核心。“科创中国”建设的关键就是通过组织创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互信合作网络,链接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形成持续的利益机制,实现价值重构,服务产业和区域经济。

组织模式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特征。“科创中国”实际上是通过创新的组织形式和激励机制,把科学家、企业家有效地连接起来,使科学家能够找到企业家,企业家也可以找到科学家;把市长、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通过市政府、市长找到市场。“把原来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的组合分配、有效协同,打造一个新的创新生态。”刘兴平说。

刘兴平指出,全国学会是中国科协的核心力量,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主要作战部队。近两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一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科技社团在服务创新创造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地位作用。如果说,政府的驱动可以靠政策、靠项目,企业的驱动靠市场,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的驱动力量就是人才和技术。他呼吁大家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全国学会的人才技术优势,把学会的优势资源下沉两级,服务到区域发展,服务到产业园区,服务到企业车间,服务到科技创新的第一线。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