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加码:浏览器的信息流之路能走多远?

2018-09-26  来源:互联网 

浏览器被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已经不言而喻,许多应用已经内置浏览协议的框架,支持访问外部的url链接,导致UC、360等曾经重度依赖浏览器业务的互联网公司发生位移。

这种位移的连锁效应就是,过去依赖的入口价值正在发生变形,从功能到服务,从工具到内容,都在不断变化。

在《BAT的局部战》,我们总结了移动浏览器在移动时代的三个进化方向:也就是极简化、信息流化以及服务化。这三大趋势,足以概括互联网巨头在应对流量入口逻辑错位时的思考和探索。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经典理论叫“后发优势”,即新兴行业的开拓者往往会面对缺乏运营经验、承担市场教育成本、先行试错成本等问题,甚至陷入组织僵化不敢创新试错的困境,导致先入场者并不能笑到最后。苹果早在2010年就曾力推新的Web标准,乔布斯亦在同年公开批评Flash并将Html 5奉为未来,但是,App Store的权重和优先级终究高于Safari这款产品,这让App野蛮生长,而Web则无人问津。

目前来看,浏览器+信息流被公认是目前移动浏览器中最适宜的形态,但仍存在诸多变数。

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信息流产品攻城略地的同时,浏览器也披上了信息流的外衣,甚至于被“深度改造”,成了搜索、信息流、轻应用、以及小说视频的混合体,但各大浏览器纷纷走上信息流之路,不免会让人产生怀疑,那就是信息流是否是移动时代,浏览器的良药。

这个问题似乎可以从国外市场找到答案。

出海的浏览器,信息流成了关键增长点

opera是一款挪威的移动浏览器,最近在美股上市,而背后的操盘手则手昆仑万维的老板周亚辉以及360的缔造者,周鸿祎。

opera在国内可能无人问津,但在海外市场炙手可热,根据招股书的披露,Opera的平均月活跃用户高达3.22亿,Opera2018年一季度营收3944.6万美元,较2017年同期的2547.5万美元增长54.8%。

两位周老板看中opera的主要原因,在于opera抓住了增长市场——据了解,opera在非洲,南亚等不发达地区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极高,增速巨大,一个例子就是,今年一季度,Opera的PC端浏览器的平均MAU(月活跃用户)不过5740万,而移动浏览器在2018年一季度则达到了2.643亿MAU。

出生于1996年的Opera,在PC时代默默无闻,结果在移动时代开花结果。

同样的还有UC浏览器。

在UC并入阿里之前,UC浏览器就早早开启了海外布局。在2009年,UC便启动了出海计划,UC浏览器在国内保持领先,附着其上的信息流也在国内群雄割据的格局下保持前3,而海外市场则成为UC的增长新动能。目前,UC在两印市场达到1.7亿月活,全球也斩获了4.3亿月活用户。

很明显,UC海外的主战场在印度和印尼,而opera的主战场在非洲,两家移动浏览器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很大原因是因为信息流业务的布局。

今年年初,Opera News独立App上线,对标“新兴市场的今日头条”。上线后,增长非常迅速。这款独立产品,在1月份还是80万MAU,到了3月份就增长到了340万MAU,6月份就成功冲击了一千万MAU。

而UC则在2016年年中从工具升级为内容平台的战略中,发布了UC News,很快在双印取得超过1亿月活用户的好成绩。

双方崛起的秘密都在信息流上。

事实上,UC的矩阵要比Opera纯粹农村包围城市的打发要更成熟一下,目前UC在还有有三个业务,UC Browser,VMate,UC News。

UC Browser也就是浏览器业务,主要是是跟Google的 chrome竞争的,chrome因为是谷歌亲儿子的缘故,基本上是海外手机用户浏览器的标配,但UC依然能做到用户粘性比他强。

VMate是UGC短视频产品,主要的竞争对手是Facebook、INS、Youtube。

其次就是UC News,信息流每家都有,Facebook、Youtube、GoogleNews,但美国公司没有太多精力去做这个(原因后面讲)反而是印度本土的像Dailyhunt这些公司去做的多一点。

视线回到国内,“BAT”的阵营里,移动浏览器作为战略拼图,均在中台战略的前提下自寻生路,从工具到容器、从功能到服务的变形,但海外市场的破局和重生,UC算BAT中做得最好的一家。

这可能也和阿里对于海外市场的重视程度有关。

在过去几年,阿里连续出手,布局东南亚电商、金融、物流等市场,而作为移动流量来源的浏览器,则在不成熟的海外市场,承担起衔接各个业务的中轴枢纽。举例来说,UC在印度就为paytm——后者是印度最大移动支付和商务平台,提供头条信息流业务,也就是为钱包用户提供信息流服务。而paytm的母公司,背后则是阿里,阿里巴巴目前已经是Paytm母公司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将近一半。

可见,信息流的已经成为海外移动浏览器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也为国内的浏览器转型,提供了借鉴意义。

和信息流同样增长的,还有自媒体生态

信息流的增长,背后伴随的是自媒体的崛起,事实上印度的自媒体生态增长极其迅速,同时也面临更为复杂的地理和社会因素。

举例来说,中国的方言虽然有无数种,但中国的文字只有一种,也就是汉字,但印度很不一样,印度光官方语言就是十几种,除了英语之外,还有各种邦当地的语音。在这个基础上就会出现大家在不同的区域用自己的语言做内容的传播,所以在内容的多样性上跟中国也是没法比拟。

这就好比宁波话有宁波语言,东北话有东北语言,四川话有四川语言。举例来说,印度北方hindi比较多,可能占了40%,但印度南部有自己的语言,hindi是他们最不喜欢的语言,印度南部最喜欢的是他们的本土语言,其次是英语。

大部分国外公司进入印度市场只能做到英语语种覆盖,但实际上有大量当地语言的市场没有覆盖,这也意味着有大量下沉渠道没有打通。

所以大部分出海印度的中国公司都是做工具起家,鲜有做内容产品,原因就是组织和协调的难度实在过于庞大。

这如今纸媒分崩离析的今天,印度主流的媒体依然是电视+报纸,这在全球来看都难以想象——如果是整个市场的广告收入盘子是100,大概有35%是来自于电视,35%是来自于纸媒。印度的纸媒非常坚挺,因为用户获取的渠道还停留在报纸和电视上。

像tansne india和japask,都是属于私营的头部媒体,他们在这个国家已经存在了50到100年,有非常完整的纸媒发展经历,所以大部分自媒体平台, UC news也好,opera news也好,都选择和主流的纸媒机构进行合作,在整个内容构成和供给上,七成到八成都是机构媒体,余下的一到两成是自媒体。

印尼、印度没有经历过完整的PC互联网时代,至今PC出货量依然停留在很低的状态,整个国家是被智能手机带着跑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以像博客、论坛这种1.0的内容聚合形态,这些国家都没有完整的经历过,也不可能会有大量草根博主、大V这样的KOL出现,事实上,印度现在主流的自媒体构成,依然是接受过媒体训练,专职写作的主流记者为主。

比如Pratibha,她之前是印度一家大型报纸的体育记者,结果因为意外,导致卧床休息,然后他选择在自媒体平台上开通一个板球账号,每天写板球新闻和评论,很快斩获了15万粉丝,对于一个体育记者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很快她就通过广告获得收益,现在变成全职的自媒体作者。

至于最关心的收入问题,内容变现后的自媒体收入,显然无法和掌握主流话语权的机构媒体相比——就像90年代末,纸媒黄金十年里,媒体记者所享受的待遇和红利那样,但通过自媒体获得体面的收入和自由支配的时间,成为一门可以谋生的职业,并不是一件难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增长。几乎可以肯定的说,印度的自媒体会随着信息流业务的增长获得巨大的释放,从而加速原本已经出现疲态的传统媒体衰落。

以及

林军在《沸腾十五年》里写到,正是因为看到丁磊靠着免费邮箱攻城拔寨,与他在论坛上有过些许交情的深圳工程师马化腾才决定创办腾讯,成就了日后的腾讯。

而移动浏览器在国内因为入口效应的位移,被迫进行自我改革,在海外过程略地的同时,从早起的工具,到游戏,无意间发现了用户增长的利器,信息流,从而成为“东学西渐”的最佳示范,不能不说,这也是一个歪打正着的巨大收获。

信息流已经成为移动浏览器最佳的载体之一,不光是国内,在国外也取得了巨大的增长,UC在海外的成功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信息流不光能成为浏览器业务增长的火箭,也能带动相应产业的发展,比如自媒体,比如app里的信息流增长。

一个颇具哲学和讽刺意味的思考:模仿Musical.ly的抖音,他的母公司今日头条,最终买下了他的鼻祖,那么向海外输出信息流,并取得巨大成功的UC,会不会有一天买下国内信息流的鼻祖,今日头条呢?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