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更国际范儿,还需跨过哪些坎?

2021-03-10  来源:互联网 

  “中国最大的奶业生产区,距离发达国家奶业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地处北纬45度优质黄金奶源带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奶业生产区。近年来,内蒙古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奶类人均占有量、奶产品产值等多个指标稳居全国首位,奶业已成为内蒙古最具代表性产业。

资料图:一奶牛养殖基地的智能化养殖车间。图文无关
中新社记者 于晶 摄

  资料图:一奶牛养殖基地的智能化养殖车间。图文无关中新社记者 于晶 摄

  另外,据中国奶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牛奶产量3440万吨,比2015年增长8.2;接近全球牛奶总产量的5,位居世界前列。

  虽然“量”上已经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但中国奶业在“质”上依然存在不足。长期关注中国奶制品发展的任亚平在调研中发现,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饲草料供应能力不足、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松散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中国迈向新征程,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奶业也在朝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迈步。内蒙古率先提出,力争到2025年奶类产量达到1000万吨,乳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实现中国奶业振兴,作为首府的呼和浩特也致力于从“中国乳都”升级为“世界乳都”。

  中国奶业在迈向国际化的征程中,还需跨过哪些坎?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也就此“支招”。

  首先要在“奶牛”上做文章。奶业发展基础在于育种,然而国内种公牛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任亚平据此认为,应支持优质种源培育,比如适度放宽奶牛进口国范围,适当拓宽进口牛源市场,并对每头进口奶牛给予补助。“比如可以将荷斯坦奶牛和西门塔尔牛纳入全国联合育种攻关项目,支持内蒙古提高奶牛自主育种能力。”

  其次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奶业产业链较长,各个环节监测和把控相当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李翠枝指出,对于上下游产业有待挖掘的海量数据,建议搭建奶业质量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以打通行业内部壁垒,促进数据流转。“在这样一个奶业质量数据系统里,大数据理论方法和食品安全质量数据特征结合,能够架设起安全数据的护城河。”

  实现高质量发展还离不开“创新”助力。在长期从事奶制品创新研究的全国人大代表史玉东看来,当前深加工产业体系有待完善升级,乳功能产品配料还依赖进口,对于深加工领域突出的问题和难题,还需要靠“创新”来攻破。

  “奶业需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才能真正迎来转型升级。”史玉东说,另外还需要支持国内龙头企业进行国外布局,在世界上赢得更大话语权,同时调整饲料进口关税税率,阶段性开放增加奶牛进口来源国家等。

  受访的代表委员注意到,“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近年来多次被写入政府文件中,被视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发力方向,有了世界级的奶源、技术、标准,中国奶业的国际化之路有望实现“质”与“量”的齐头并进。完



文章评论

共有 51 位网对文章表示很赞! 查看完整内容